栏目导航
《食品科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毕金峰研究员等:桃酶促褐变机理与调控技术探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 2024-09-27 01:30:26 文章出处:成功案例
桃(Amygdalus persica Linn)原产于中国,是蔷薇科(Rossaceae)李属(Prunus)植物果实。桃为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依然存在较强的呼吸作用,在呼吸顶峰出现后快速成熟衰老。褐变是桃在采后贮藏、运输及工艺流程中极常见的现象,是桃果实及加工产品的质量劣变、营养损失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极度影响桃果品的外观、风味及营养,慢慢的变成了桃贮藏加工增值和销售的主要障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陈维宁、李旋、毕金峰*等人围绕桃果实采后及加工中褐变为主的品质劣变问题,梳理近年来桃贮运和加工中褐变理论、褐变相关因子、酶促褐变机制、影响因素及褐变控制技术方法,综合论述和探讨桃采后加工褐变的操控方法和技术,为桃贮藏及工艺流程中褐变的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照和技术参考,促进桃及桃制品品质提升。
酶促褐变是在合适的条件下,以酚类化合物为主的多种底物在PPO的催化下被氧化成醌类化合物,醌类物质进一步经过一系列的缩合反应形成褐色聚合物的过程。
桃的酶促褐变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尽管关于酶促褐变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其机制仍不清楚。酶促褐变的过程涉及多个理论,其中酚-酶区域分布假说、自由基伤害假说和保护酶系统假说为目前果蔬酶促褐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褐变理论。酚-酶区域分布假说认为果蔬中的酚类物质与PPO分别存在于细胞中不一样的区域,其中游离酚类物质主要存在于液泡中,而PPO主要集中于细胞质和细胞器质膜中,二者被质膜所分隔。当酚类物质与PPO之间的区域阻隔被打破时,二者接触后快速发生反应使果肉发生褐变。自由基伤害假说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植物果实内存在多酶防御系统,使植物体内的自由基与活性氧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当受到环境影响或伤害时,果实组织内部自由基含量快速上升,并对糖、蛋白质、脂质、核苷酸等物质进行攻击,使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破坏膜的稳定性与完整性,从而引起果实褐变的发生。保护酶系统假说认为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多种类酶及抗氧化物质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使果实组织内部的自由基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当果实受到环境胁迫伤害时,酶系统平衡失调,SOD及CAT的活性下降,保护能力变弱;自由基的含量上升,同时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H 2 O 2 含量上升,果实组织内部会发生包括褐变在内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现阶段,桃的酶促褐变机理研究依然以酚-酶区域分布假说为基础理论,但由于生物体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模拟体系无法完整反映真实体系的全部生理生化活动,桃果实褐变的机制仍然有待于阐明。
Jiang Yuqian等研究之后发现采用1-甲基环丙烯(1-MCP)和植酸对鲜切桃进行单独或联合处理后,鲜切桃中的PPO与POD活性均会降低,果实的褐变程度也被抑制。但是,果实褐变的被抑制程度与内源酶活性的下降程度并不呈直接线-MCP和植酸可提升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完整性,并且细胞壁与细胞膜完整性更高的桃褐变程度更低。这项研究根据结果得出,与PPO及POD的活性相比,细胞膜与细胞壁的完整性可能对桃果实褐变的影响更大,这是解析桃酶促褐变机制的重要方向。
不同品种桃在贮藏加工中褐变发生存在显著不同,这与其内在种质基因紧密关联。我国桃种质资源丰富,涉及油桃、毛桃、粘核桃、离核桃、白肉桃或黄肉桃。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贮运条件的鲜食桃果实褐变的速度与程度有显著差异。加工用桃在果汁、果干、果粉、果酱等产品加工中存在不同程度褐变。我国部分代表桃品种及其普遍加工方式与褐变状况如表1所示。
不同桃品种基于其品质特性在贮运和不同加工方式中褐变的发生和控制存在很大差异,研究之后发现,在鲜切桃的贮藏过程中,4 个品种桃的褐变程度由强到弱为‘新川中岛’>‘艳红’>‘夏之梦’>‘美香’,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褐变程度和速度的差异逐渐增大。
酶促褐变发生的重要的条件是多酚、酶、氧,其中多酚与酶为桃褐变的内部因素。不同品种桃酚类底物的种类与含量不同,褐变催化酶的含量和活力也不相同,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褐变状况。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数认为PPO在桃的酶促褐变反应中起到最主要作用。除此之外,SOD、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CAT等多种酶也与氧化褐变密切相关。
PPO是一种含铜离子的氧化还原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线)。PPO分子主要由铜离子辅酶区与主酶区构成,其中铜离子辅酶区为主要活性功能区域。活性区域中有2个铜离子活性位点CuA区域和CuB区域,其中CuA区域含3个保守组氨酸残基和1个半胱氨酸残基,CuB区域含3个或4个保守组氨酸残基。根据其催化反应类型的不同,可以将PPO分为单酚氧化酶、双酚氧化酶与漆酶。桃果实中的PPO会随着桃的品种、成熟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性和催化活性。
在酶促褐变中,PPO主要催化内源性酚类物质,在有氧的条件下催化单羟基酚氧化羟基化生成邻位二羟基酚,再催化邻位酚脱水氧化为醌类物质。醌类物质具有很高活性,会促进聚合或与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发生氧化聚合生成更高相对分子质量的黑色素或褐色素。酚-酶区域假说认为,在果蔬组织受到伤害,如破损、切割,或果蔬自然成熟衰老的过程中,组织细胞中的质膜受到损伤,多酚物质从液泡中大量释放,同时PPO被释放至细胞质中,催化活性增强,在有氧条件下与细胞内源酚类物质接触,发生快速反应,引起褐变。
PPO存在多种不同的状态,其中分子质量为64 kDa的PPO是最重要的一种。PPO具有大量的同工酶且性质差别较大,因此不同环境条件下PPO之间的活性差异较大。有研究发现,PPO在酸性条件下的活性最高,另有学者发现,在中性条件下PPO的活性最高,这一差异与其来源不同紧密关联。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表明其在20~60 ℃有较好的耐热性,在温度高于80 ℃时,PPO失活。
POD是以铁卟啉为辅基,存在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标志酶。POD是参与酶促褐变的重要酶之一,催化H 2 O 2 还原为H 2 O,并以酚类物质作为POD催化反应的间接底物,催化其氧化聚合,导致组织褐变。Christine等发现,梨中的POD本身并不参与多酚物质的氧化过程,但是在PPO存在的时候,POD会加剧多酚的氧化。这主要与PPO催化多酚物质氧化生成H 2 O 2 ,以及醌类物质可作为POD的催化底物有关。
SOD是一类金属酶,根据辅酶结构中金属离子的不同,主要可大致分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及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3 种类型的酶均具有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 2- ·)发生歧化反应的作用。氧自由基在SOD的作用下生成H 2 O 2 ,并在CAT或POD的作用下催化转换为H 2 O,进而使体内的氧自由基处于较低水平,氧化还原处于平衡状态。
与PPO和POD不同,SOD并不直接参与多酚底物的氧化褐变形成深色物质,而是起到系统平衡作用。当SOD的活性受一定的影响时,组织内部的平衡被打破,褐变就会快速发生。桃果实受到环境胁迫或物理损伤时,果实组织内氧自由基的含量快速上升,SOD也随之激活,其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SOD的活性上升时,大量的氧自由基被歧化生成H 2 O 2 ,并在POD的催化下产生H 2 O和O 2 ;而当SOD的活性下降时,大量氧自由基积累,形成高氧化还原势能,从而攻击膜脂,对质膜稳定性造成影响,区域分隔被打破,酚类物质与PPO快速接触,发生褐变。
桃果实中酚类物质是重要的酶促褐变底物,目前,从桃果实中已经分离鉴定出30余种酚类化合物,多属于酚酸类、黄烷醇类、黄酮醇类和花色苷类化合物。其中,桃果肉中的主要酚类有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其次为芦丁、槲皮素和根皮苷,另外还存在微量的没食子酸、阿魏酸和根皮素。酚类物质作为酶促褐变反应的底物,不一样的种类与含量的多酚参与氧化产生深色物质的种类与速率不同,最终桃果实的褐变程度也会不一样。因此,对桃果实中的酚类物质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不同成熟度的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不一样。阚娟等测定不同溶质型桃‘加纳岩’和‘雨花三号’在成熟过程中的多酚含量,发现2 种桃果实的多酚含量在成熟过程中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成熟中期含量最低。
不同品种桃之间的多酚物质含量有所不同(表2)。严娟等对不同肉色桃果肉的多酚物质进行比较,总酚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红肉桃、黄肉桃和白肉桃。几种多酚物质中,新绿原酸和阿魏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绿原酸与芦丁含量表现为红肉桃明显高于黄肉桃和白肉桃,同时其含量在黄肉桃中明显高于白肉桃;儿茶素、表儿茶素含量表现为红肉桃明显高于白肉桃和黄肉桃,而黄肉桃、白肉桃之间无显著差异。总之,酚类组分在红肉桃、黄肉桃及白肉桃中的含量依次下降,酚类组分是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色素物质的形成建立在苯丙素代谢基础上,引起中间代谢物如绿原酸、儿茶素、芦丁含量的积累。此外,研究表明,有色桃品种对褐变的敏感度降低,其中大量的黄酮类多酚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性,可维持果实体系的氧化还原平衡。不同肉质间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含量高低趋势均与总酚含量类似;不同肉质桃之间新绿原酸、阿魏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多酚以游离态和结合态存在于果肉组织中,硬肉质桃、软肉质桃及溶质桃多酚总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形式不同,因此不同肉质桃对褐变的敏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溶质桃和软质桃易褐变,甚至在贮运中遇到机械碰撞迅速褐变,而硬质桃耐贮运,且褐变敏感度相比来说较低,这是基于褐变控制考虑,针对鲜食及加工桃品种选择和育种的重要方向。
酶促褐变本质上是由相关酶系统催化多酚底物发生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氧浓度、环境和温度、pH值等,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和整体的反应速度,因此外部因素对褐变反应有显著影响。
氧是桃果实酶促褐变的必须条件,PPO催化多酚物质氧化的过程需要有氧参与,同时,氧分子会促进影响激活PPO的活性。氧可以直接参与酶和多酚底物之间的反应;同时,细胞组织中存在的活性氧也可以参与褐变。一般的情况下,果肉细胞中的活性氧在多酶系统的影响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氧自由基大量累积,攻击膜系统使酶和酚类底物接触,或直接参与多酚氧化,导致褐变的快速发生。
温度是影响桃果实酶促褐变的一个重要的条件。PPO、POD等酶促褐变关键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当温度为20~60 ℃时,PPO与POD均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活性;温度为30~50 ℃时,2 种酶的活性出现峰值。桃果实品种不同,褐变关键酶的最适温度也不一样。此外,当贮藏温度过低时,桃果实会发生冷害,组织细胞膜体系发生相变,完整性受到损伤,使酶系统与多酚底物接触而发生褐变。
酸碱度也会对桃果实酶促褐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品种桃中褐变关键酶的最适pH值不同,当体系pH值与酶的适宜pH值差距过大时,酶的活性会受一定的影响,导致氧化多酚物质的能力下降。
针对桃贮运过程中的褐变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气调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手段,而对桃加工中酶促褐变,低温、隔氧、调酸、加抗氧化剂是目前加工褐变中通过外部因素来控制的主要途径。与酶促褐变紧密关联的外部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因此不同品种桃在贮运加工中褐变的控制一般综合几方面因素参数的优化。
目前,在桃果实的褐变调控中,常用的手段有热处理灭酶、添加抗氧化剂、高压处理技术、气调贮藏技术等,通过抑制多种催化褐变反应酶的活性、加入褐变底物取代物、采用褐变产物降解物及调节果实采后呼吸作用以对褐变来控制。针对桃加工中酶促褐变常采用热处理、高压处理等物理手段;针对鲜食桃褐变一般都会采用气调、抗氧化剂等制剂处理等办法来进行控制。
超高压加工技术是指在室温条件下,利用100~1 000 MPa甚至更高的压力处理食品,使蛋白质变性,褐变相关酶失活,从而能够对褐变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
赵光远等用超高压技术处理鲜榨桃汁,发现压力到达400 MPa之前,PPO活性随着压力升高而增加;超过400 MPa时,PPO活性迅速下降。同时,随着保压时间的延长或处理温度的上升,PPO活性也呈下降趋势。能够最终靠提高处理压力和处理温度、延长保压时间的方法抑制PPO的活性。超高压处理技术能够较为有效抑制PPO的活性,以此抑制桃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其中处理压力是很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到处理结果。通常,压力超过400 MPa才能抑制PPO活性。但随着压力的升高,果实膜系统完整性会受一定的影响,反而会加剧酶与酚类物质接触促进褐变生成。因此将超高压技术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以在保持膜稳定性同时抑制酶的活性,可当作未来探索研究的方向之一。
高压静电场是重要的物理场处理技术之一,具有高效低耗、无毒无害、无污染等优点。果蔬组织内的电荷性物质在高压静电场处理情况下发生定向移动,影响果蔬细胞内物质流动和能量分布,从而抑制果蔬采后各类生物化学反应进程,对果蔬保鲜具有非消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高压静电保鲜技术结合低温能够抑制水蜜桃PPO活性。
戴瀚铖通过对贮藏前桃进行不同强度的高压静电场处理,并将桃置于不一样的温度下贮藏,发现不同强度静电场处理的桃在10 ℃贮藏时褐变无显著差异。贮藏温度5℃和7.5℃时,电场强度越高,褐变程度越低。对其中的相关酶进行活力测定,发现高压静电场增加了鲜切桃PAL、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等多酚代谢积累关键酶的活性,降低了PPO、POD等褐变关键酶的活性,延缓原儿茶酸、儿茶素、绿原酸等含量的下降,延缓了褐变的发生。
高压静电场作为一种低消耗、无污染的物理保鲜加工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抑制褐变相关关键酶的活性,延缓贮藏及工艺流程中桃果实的褐变。但现阶段高压静电场应用于桃果实加工处理依然较少,有较大的研究开发空间。
微波通常是指频率为300 MHz~300 GHz的电磁波,其能量传递无需经历由表及里的过程,而是通过电磁场直接到达物料中心,通过分子振动实现褐变等品质改变反应的发生,高效率、低流失。通常,微波的频率越低,穿透性越强。微波能够最终靠热效应升温使PPO发生不可逆变性,导致酶的失活;也可以通过非热效应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进而使酶的活力下降。因此,微波处理可以基于对酶促褐变关键酶的干预应用于桃果实加工褐变调控中。
Zhou Linyan等对不一样的功率微波处理的桃泥品质做多元化的分析,发现经微波处理的桃泥中PPO活性均显著下降,PPO活性降低速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缓。同时,微波处理的桃泥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有所上升。微波处理所需的时间比较短,能够较快速地对酶产生不可逆影响,抑制酶的活性,由此减少褐变的发生。其中,微波功率是微波处理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能够直接影响处理的时间与处理结果。
气调贮藏是通过调控果实贮藏库中气体组成,如CO 2 、O 2 ,以及湿度、温度等条件,抑制相关酶的活性和相关生理活动的进行,进而有效控制果实贮藏期间的呼吸速率和衰老进程,抑制褐变,来保证果实及其加工制品的品质和价值。除此之外,目前还有通过调节N 2 等气体、添加1-MCP等乙烯抑制剂的方法,达到调控果蔬贮藏褐变的效果。
Zhou Huijuan等通过调节桃果实贮藏空间中多种气体的含量和组成,提高N 2 和CO 2 的浓度,降低O 2 的浓度,以对桃果实褐变来控制。根据结果得出,气调贮藏方法抑制了果实ATP亚甲基酶的蛋白质表达,降低了其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抑制了果实的呼吸作用,维持了较高的组织内糖水平,抑制了果实的褐变。经过气调贮藏的桃果实褐变程度约为未经处理桃果实的30%。何双等通过调节O 2 与CO 2 ,并加入1-MCP的方法控制黄桃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根据结果得出,在处理初期PPO、POD的活性呈下降趋势,对褐变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但在中后期,黄桃中的自由基含量上升,从而诱导了2 种酶活性的上升。
气调贮藏技术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抑制贮藏过程中桃果实发生的冷害与褐变,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果实品质。但经过长时间贮藏后再取出做处理时,是否能在短时或长时加工中延续对褐变的抑制,仍要进一步的研究。
酶抑制型护色剂通过螯合酶的活性辅基或是替代酶活性位点的氨基酸残基,抑制相关酶的活性,从而控制鲜切果蔬褐变的发生。最常用的酶抑制型护色剂主要有抗坏血酸及其盐类、4-己基间苯二酚、柠檬酸、含巯基(—SH)化合物等。
Gohari等使用外源脯氨酸和L-半胱氨酸对冷藏桃褐变来控制,发现这种处理方法抑制了PPO的活性,同时提高了SOD、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提高了低温度的环境下果实的抗氧化能力;同时,桃果实PAL/PPO活性比值升高,导致酚类化合物含量升高,褐变水平降低。Gao Hui等研究0.1 mmol/L褪黑素(MT)在1 ℃贮藏28 d期间对桃果实冷害、膜脂肪酸含量和酚类代谢的影响。根据结果得出,MT处理防止了膜脂质过氧化,并有助于保持桃果实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较高比例。MT处理还刺激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莽草酸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同时还抑制了PPO和POD的活性,有效抑制了桃贮藏过程中的褐变。酶抑制型护色剂通过抑制褐变中催化多酚氧化的关键酶,能够显著阻止或延缓褐变的发生。但在使用抑制剂的同时,也会向产品中引入新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本身或与果实组分的反应产物有几率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寻找高效、无害的护色剂将会成为未来研究重点。
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一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正常生理代谢活动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钙离子是构成细胞壁的重要元素,可以与细胞壁中的果胶类物质结合,形成果胶钙,提高细胞壁物质稳定性,提高膜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对膜系统的伤害。除此之外,钙能抑制果蔬的呼吸强度,减缓呼吸进程,通过减弱果实内源代谢活动,抑制褐变的进行。
Lo’ay等采用纳米钙离子与抗坏血酸共同对‘佛罗里达王子’桃做处理,发现桃果实中的APX、CAT、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均有所上升;H 2 O 2 和氧自由基的含量会降低,桃果实的褐变得到了一定的抑制。生理调节型护色剂通过调控桃果实中抗氧化酶的活性或加强细胞膜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氧自由基攻击的影响以抑制褐变。与酶抑制型护色剂类似,部分生理调节型护色剂需要后续处理,以避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采用多种物理或化学手段共同对桃果实做处理,以抑制其褐变的处理方法称为联合方法。联合多种手段同时针对酶、多酚底物、细胞膜系统、活性氧等褐变形成因子做处理,以抑制酶活性或者保护细胞膜系统,从而更高效地抑制桃果实的褐变。
在桃贮藏和运送过程中褐变的控制方面,Li Yali等采用紫外线B(UV-B)辐照联合1-MCP熏蒸的方法对桃果实做处理。根据结果得出,1.46 kJ/m 2 UV-B照射结合1 μL/L 1-MCP熏蒸有效提升了总酚含量,抑制了PPO和POD的活性,增强了膜的稳定性,减缓了呼吸代谢,对桃果实的褐变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Huang Dandan等采用海藻酸钠(SA)与NO联合方法对桃果实做处理。根据结果得出,10 mg/g SA联合10 μmol/L NO能够延缓硬度、果实亮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降低,同时抑制PPO、PAL、POD、脂肪氧化酶等褐变关键酶的活性;除此之外,还降低了氧自由基、H 2 O 2 的积累量,增加了CAT和SOD的活性,SA与NO联合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桃的褐变。
在桃加工中,目前的超高压等物理处理和抗氧化剂联合作用,但是在能效和成本方面还存在一定限制,同时联合2 种或多种处理手段,并通过优化关键参数,以加强对褐变的控制,将是桃加工中控制褐变形成积累的重要方向。
桃采后贮藏及工艺流程中发生的酶促褐变是影响果实和制品品质的主要的因素,不但会引起加工后产品的色泽品质劣变进而导致商品价值的降低,同时褐变中产生的醌类物质及其聚合色素大分子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桃酶促褐变及其调控手段进行深入探索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中任旧存在一些问题尚待深入探讨。
1)桃酶促褐变机理深入研究:酶促褐变机理研究对于控制桃的保鲜和加工品质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包括酚-酶区域假说在内的多种理论研究仍停留在假说层面,与桃贮藏和加工中褐变形成的真实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桃酶促褐变是果实应对外界不良刺激的应激性生理活动,参与物质的种类非常之多而复杂,单一层面的假说难以完全概括。除此之外,多数对桃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多以模拟体系为基础,在真实食品体系中的研究不足。后续应继续对酶促褐变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褐变调控提供理论基础。2)桃褐变机理分子生物学层面的深入研究:桃在受到外界刺激后,正常生理代谢发生很大变化,多种褐变相关酶基因表达量上升,导致褐变快速发生。与此同时果实内部代谢发生明显的变化,褐变前后代谢组分差异显著。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作为新一代技术,可以深入研究桃果实褐变的关键基因与代谢通路,从分子层面对桃酶促褐变作出解释。除此之外,PPO对多酚物质催化方式、二者结合方式、结合位点等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对此,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对酶的作用方式作出预测,进行针对性调控。3)桃贮藏期间酶促褐变因子控制:桃贮藏期间会产生2 次呼吸高峰和1 次乙烯释放高峰。乙烯释放高峰先于呼吸高峰出现,且出现时间受到乙烯调节剂、外界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由于桃冷敏感性强,在低温下会发生冷害,导致果实品质的下降并引发内源性褐变,因此无法单一地通过降低温度控制褐变。在后续的研究中应更多地考虑通过延后乙烯释放高峰和呼吸高峰的时间,避免果实的过度成熟,及提高果实的抗氧化能力,以控制褐变。4)桃加工酶促褐变重要的条件研究:多酚、酶、氧气、温度、pH值等因素共同影响桃果实的酶促褐变,但不同品种的桃果实中酚类物质与酶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此褐变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同。最新的研究表明,细胞壁、细胞膜与质膜的完整性也可能对酶促褐变产生显著影响且影响作用可能超过酶活性。同时,桃果胶的降解、果胶酸与多酚反应、褐变中间物与氨基酸反应等都会加速桃加工中褐变程度,而相关研究对桃加工制品褐变的调控仍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工体系的多种影响因素对褐变的影响机制仍要进一步系统地做多元化的分析与评价,寻找其中的关键物质,为不同品种桃加工的酶促褐变调控提供理论依照与研究方向。5)提高桃加工褐变控制单元的产业化程度:现阶段大部分桃褐变调控技术仅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未能投入工业生产中。除此之外,桃皮、核、渣等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中也许会出现的褐变问题尚无针对性研究方案与解决办法。面对企业实际生产中原料数量、贮藏条件、产品需求等状况,如何开发出安全、可靠、成本合理、易于应用的褐变控制设备并加速推进产品生产,是桃加工褐变控制研究满足市场需求很重要的一环,也是未来高品质桃制品加工生产的必然方向。
本文《桃酶促褐变机理与调控技术探讨研究进展》来源于《食品科学》2024年45卷7期290-298页. 作者:陈维宁,李 旋,王文月,毕金峰. DOI:10.7506/spkx0728-311.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实习编辑:李雄;责任编辑:张睿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全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将与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西北大学于2024年10月14-15日在陕西西安共同举办“2024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促进食品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由全国糖酒会主办,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和中粮会展(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食品科技成果交流会”将于2024年10月29-31日糖酒会期间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以当前食品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科技需求为导向,针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趋势。